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广西手机报“两会”特刊

封面图:怀揣着沉甸甸的民意,肩负着崇高的使命。1月6日,前来参加自治区“两会”的代表、委员们陆续抵达南宁,受到驻地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
【手机看两会】
人大代表怀揣民意热情参会
---------
▲钦州市代表团的代表符春晖来自医疗卫生系统。他说,来自农村或者多年在城市打工的新城市人,在城市看病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即医药费报销问题。目前,农民在三级医院看病的报销比例只有30%。他认为,要切实改善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需要政府加大对新农合制度的投入,特别是要逐步提高农民在三级医院看病的报销比例。

▲百色市代表团的代表李秀青来自西林扶贫办。李秀青说,2011年,只有15万人口的西林因为种植了11.5万亩砂糖橘,不仅让农民富起来了,而且砂糖橘还通过自治区农业厅及国家农业部的无公害柑橘水果产品认证,西林也被授予“中国砂糖橘之乡”称号。然而,由于西林还是一个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达的地方,农民辛苦种出来的砂糖橘的外销因此受到制约。这次与会,她带来了当地群众的意愿--希望政府尽快将“修路”纳入“十二五”规划,结束当地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代表们畅谈期望
刘永康代表说:“我比较关注的是自主创新,就是怎样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更好地凸显自主创新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所起的作用。”覃星琴代表则说:“我特别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我觉得食品安全应该适当加强监管。”代表也关注文化建设,梁晶晶代表认为群众文化精神方面更需要完善,建议加大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

▲“民间提案”:公交车能否开个暖气
两会开幕在即,不少市民继续就自己关心的交通、教育等民生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针对空调公交车的问题,近日有一位热心市民向记者反映,因为空调车是全封闭式的,如果在不开空调的情况下,乘客在里面感觉比较闷,建议冬天时启用空调制暖功能,甚至增加有暖气的公交车,让市民冬天出行也能感觉到暖意融融。

【手机看两会】
住上新楼房 对联山歌谢党恩
---------
崭新的楼房与绿树相依相连,平整的村道蜿蜒而行,整洁的环境里,村民笑意盈盈……“十一五”期间,广西各级各部门通过采取制订规划、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推进村屯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危改”,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告别了世代居住的茅草房和土坯房,住进了新楼房,过上新生活。

▲让百姓安居 树国门形象
靖西县壬庄乡真意村那造屯地处中越边境一线,全屯共26户109人。几年前,这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身的小村屯,年人均收入只有1700元。贫瘠,让村民们祖祖辈辈居住在破陋的木瓦房里,过着饮水难、用电难、走路难、住房难的困苦生活。目前,在政府的扶持下,那造屯早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和通广播电视。记者绕着村屯一路走,看到村民们有的在硬化村道,有的在修建排水沟,有的在粉刷墙面。如今,边民的住房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塑造了良好的国门形象。

▲住上新楼房 日子变踏实
东兴市江平镇黄竹村2005年就列为自治区贫困村,有200多户村民仍居住在危房里。“以前黄竹村是清一色的黄泥住房,住在里面,提心吊胆,一点也不踏实。”该村干部说,如今全村的危房户通过政府补贴和自筹资金,都住进了漂亮的新楼。

▲惠民落实处 干群更贴心
2009年起,国家连续3年将广西列为全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省区,共安排23.73亿元对广西39.8万户农村危房实施改造。农村“危改”不仅解决了农村住房安全问题,也使得干部与群众的心贴近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的情加深了。“人民政府就是好,农村危房全改造;为民解困建新房,党的恩情比天高。”、“吃水不忘挖井人,住房感谢共产党”……这些传唱的山歌,朴实而真切地表达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