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社会 > 微访谈:“瑶乡艄公”赵仕斌 为民摆渡13载 > 现场图片 > 正文

[脸谱]一个人的桥梁 现代艄公赵仕斌 (1/33)

2015年08月11日 16:39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邓昶 编辑:王文英

图片载入中,请稍候...

现代艄公:赵仕斌

广西新闻网记者 邓昶 图/文

  “潇贺古道艄公泪,百转千回瑶家情。莫道渡人心已老,回首才知身后名。”这是从北京来贺州采访的媒体记者专门为赵仕斌写的一首诗。

  7月里的一天,广西新闻网记者来到广西贺州八步区黄洞瑶族乡的大宁河边,近距离探访赵仕斌。

  大宁河河水把黄洞村隔成两半,乡政府、学校、农贸集市在河的西岸,蚂拐、美仪等7个自然村民小组1000多村民则生活在东岸。在这条105米宽的河上,赵仕斌坚持13年义务渡人,可歌可泣,无论是盛夏酢暑,还是寒冬腊月,他每天用磨出老茧的双手,拉着渡绳,半义务式为来往于河两岸的村民摆渡,被十里八乡的群众称赞为黄洞河上“一个人的桥”。

  年轻的时候,赵仕斌是村里的能人,他从1982年结婚起,就贷款买了拖拉机,搞运输、开小店、养猪、办酒厂、做生意,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是当时农村中最先富裕起来的那一部分人。

  2002年9月的一天,赵仕斌路过黄洞河边,看到一群上学的孩子要过河去读书,而当时在渡口摆渡的人却没有了踪影,孩子们生怕上学迟到,胆子大的,就脱了衣服游泳过河,不会水的孩子就在岸边直哭。赵仕斌当时很生气地四处找来了摆渡人,骂他不尽责,尤其是计划生育之后,一家只有一个小孩子,万一孩子出了事情,一个家庭就会跟着崩溃。摆渡人也很委屈,因为摆渡纯粹是半义务性质的,村里给的补贴很低,为了日子能过得富裕一些,自然要另外多作一些别的事情,所以摆渡人就回敬到:你有本事你来摆渡呀!

  如果来拉船就没法再开车跑运输,但一看到学生放学后游泳回家、河水上涨不能去学校读书,赵仕斌心里很不舒服。考虑到一是当时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小孩,万一小孩游泳溺水了怎么办?再一个是心里憋了口气,自己作什么都不比别人差,因此考虑了许久,赵仕斌终于对自己说,“在渡口做一个摆渡工。”

  2002年10月1日,赵仕斌把车子卖掉后就来到渡口做起摆渡工。这一做,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赵仕斌就干了13年,4500多个日日夜夜,黄洞河上的这座一个人的桥梁就没有中断过。

  摆渡13年,赵仕斌先后6次救起不慎落水的人,在半夜里送生病的村民过河就医的次数也已经数不清了。方便了大家,但是他自家的小日子越过越差,每个月仅仅只有村里给的230元的摆渡补贴,和他之前一个月收入数千元比,实在是杯水车薪,他就靠着闲暇时候,在河上捕捉河鱼晒成鱼干,卖给镇上的饭店。而过河的村民也总是会顺带着捎一些菜和肉给他改善伙食。这样的故事,赵仕斌自己也数不过来,但是他却成了镇上人人都认识的艄公,大家都愿意和他打声招呼。

  2014年11月的一天,赵仕斌晕倒在船上,之后到医院检查,发现自己患上了高血压、冠心病和胸椎病。医生叮嘱赵仕斌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还要定期复查,他的身体已经不适合再继续拉船摆渡了。但是他依旧断断续续地出现在渡口。2015年3月,村里另外安排了一名摆渡工来接赵仕斌的班,但赵仕斌还是愿意坐在渡口边上,看着渡船在河面上来来去去,他的心中才踏实。

  其实,赵仕斌心里一直存有一个梦想:早日在渡口上修建一座桥,让村民们出行方便,子子孙孙都方便。他说:人生在世只能活一次,能为村民做好事,也是快乐自己。

( 1 / 33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