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张天韵
历经两千多年,与长城、兵马俑一起被视为秦始皇时代三大工程的灵渠,在2018年8月不负重望,成功列入有着“灌溉工程界的诺贝尔奖”称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在春节之前的一个寻常日子,记者再次探访了古运河灵渠,追溯它两千多年来从盛极而衰又涅槃重生的历程。
1 设计巧妙神奇
记者冒着霏霏冷雨夜游灵渠。灯红树绿交叠映衬的灵渠,在夜色中自有一番独特风韵:在灯光照射下,铧嘴、大小天平一片粼粼波光,如同跳跃的绿色羽毛;拐角处有一条清冽小河,蜿蜒向前,散发着一种古朴,一种悠远。
眼前的灵渠,历经两千多年的“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如同一位“冻龄美人”,仍然神采飞扬地起着灌溉、排洪、漓江补水、旅游等巨大作用,被水利专家称为“活态的遗产”。
兴安县文史专家杨迪忠热情地带着我们夜游灵渠,在他滔滔不绝的讲述中,灵渠前生今世脉络渐渐清晰:
据记载,灵渠的名字最早出现于唐朝桂州刺史鱼孟威的《桂州重修灵渠记》,工程涵盖了大小天平、铧嘴、南北渠、堤坝、陡门等。
“灵渠的开凿,最初是因为军事需要。”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为了一统岭南,下令“以卒凿渠,而通粮道”,派史禄率兵劈山通道,经几载寒暑,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凿渠成功,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等物资经水路运往岭南。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绝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世界大坝委员会曾组织全球60多位专家学者来到灵渠考察,认为灵渠的陡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船闸,称之为‘世界船闸之父’。有专家说,灵渠创造了世界水利工程的7个世界之最:最理想的选址、最科学的大坝、最精准的铧嘴、最灵巧的南北渠、最微妙的泄水天平、最牢固的秦堤、最古老的船闸。”杨迪忠骄傲地扳着手指数着。
杨迪忠使劲搓了一下冻僵的手,说起灵渠超卓的设计:“铧嘴所起的作用是固坝分洪利行舟,它与人字坝一起把湘水切开,七分水通过北渠注入湘江,三分水通过南渠注入漓江,是湘漓二水的牵手工程。”他伸手指着远处呈“人”字形的水坝,“那就是大小天平,它的设计非常精巧,既可以引水分流,提高水位以利通航,又可以排洪防涝。水涨时,可以越过坝上,流入湘江故道,既可以使南、北渠保持足够的水量通航,又不致于让洪水漫堤,淹没庄稼和村庄与县城,所以它们获得‘大小天平’之美誉。”说及此,他眉头抬起,神情颇为自豪。
“古代既没有起重设备,也没有钢筋水泥,灵渠为何能历经两千多年仍屹立不倒?”对于记者的提问,杨迪忠回答说“全凭先祖高超的智慧”。他让我们看坝堤那鱼鳞状巨石,“古人在石块与石块之间,凿有一个凹口,灌浇铁汁,冷却后变成拴子,将巨石连成一体。这些石块就像鱼鳞般紧紧地挤在一起,水流带着碎石、泥沙冲进石缝之中,泥沙填得越多,鱼鳞石就挤得越紧,水越冲越牢靠。”
在南渠入口处,记者见到号称“天下第一陡”的陡门。“陡吗?感觉不陡呀。”面对记者的疑惑,杨迪忠解释道:“这是最古老的船闸,修建在渠道最水浅、流急及狭窄的地方,又称斗门,漏斗的斗,其作用主要是提高水位、蓄水通航。这陡门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宝历元年(825年)李渤维修灵渠以前。因是南渠入口的第一座陡门,故被称为‘天下第一陡’。灵渠的大小天平设计和早于半世纪前修建的都江堰的飞沙堰原理大致相同,但唯有灵渠的陡门通航技术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灵渠陡门才被誉为‘世界船闸之父’。”
据《兴安县志》记载:唐代有陡门十八,宋为三十六,清为三十二。“现在保存比较完好的陡门尚有十四处,大多分布在南渠。”杨迪忠说。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亲眼观看了陡门的操作过程,写下了灵渠“时巨舫鳞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的文字。
郭沫若为灵渠填过一阙《满江红》,“闸水陡门三十六,辟湘铧嘴二千丈。湘漓接,通汉壮。”评价灵渠“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记者脑海里掠过这样的场景:南来北往载有丝绸、陶瓷、珍珠等物资的船只自湘江进入灵渠,经过这天下第一陡门,顺水而下进入漓江,转桂江、北流江、南流江到合浦,浩浩荡荡出海驶向东南亚、南亚等地。
下一页 |
第 [1]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