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增信手段,目前社会认知度相对较低。它是一款重要的风险缓释和风险分担工具,是借贷业务链中的重要一环,为借款人进行信用背书,增加融资成功率。由于不少借款人对“保险+信贷”的借贷模式不了解,在投保时出现问题,造成误解,所以投诉到保险公司最多的疑问是关于“不知情投保”的,而且还有被人利用有预谋地发起投诉退保,对整个信保行业发展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监管部门多次向广大保险消费者发布风险提示,提示“代理退保”行为至少包含丧失正常保险保障风险、资金受损或遭受诈骗风险以及个人信息泄露等三重风险。银保监会消保局指出,一些从事“代理退保”的个人或团体打着“维权”幌子获取消费者信任,并与消费者签订所谓的“代理维权服务协议”,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联系方式等涉及消费者隐私的敏感信息。除“代理退保”外,有的组织还从事信用卡套现、小额贷款业务,消费者个人信息资料存在较高的被泄露或被不法分子恶意使用的风险。
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银保监会提醒消费者:充分考虑自身保险需求,谨慎办理退保;注意保护个人重要信息;通过正规渠道依法合理维权。
下面,保险公司专业的法律合规人士带您一起拆解三个案例,了解如何辨别“不知情投保”,正确地认识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的作用和投保流程,避免金融风险。
案例一:
张女士身份证件丢失,由于工作繁忙没有及时去挂失。某日,接到保险公司的理赔短信,才发现自己申请了一笔借款同时买了一份保险,经核实,张女士在身份证丢失期间被别人冒办申请了借款,同时,购买了保险公司的个人借款保证保险。张女士是被他人冒用了个人身份信息,在本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个人借款保证保险,属于不知情投保。
案例二:
某日,李先生和朋友一起吃饭,朋友说最近某借贷平台在搞活动可以免息借款,李先生刚好有资金需要,于是朋友就让李先生把手机给他帮忙申请借款。于是李先生的朋友下载了某借贷平台App,通过李先生的手机短信进行了验证、并且让李先生操作了人脸识别,同时在合同页面签字确认,从而成功申请到了借款并购买个人借款保证保险。李先生因误信他人申请了借款并购买个人借款保证保险,但是申请过程中进行了李先生本人的人脸识别、签字确认等操作,不属于不知情投保。
案例三:
王先生因近期资金周转需要,于是自己通过某借贷平台申请了借款,但王先生资质不够无法从银行直接借到钱。借贷平台提示,购买个人借款保证保险增信从而提高放款成功率,于是王先生点击了同意,并从借贷平台跳转到保险公司界面,进行了人脸识别,阅读完保险合同后并签字确认,最后成功投保了个人借款保证保险。王先生为了成功借到款,自主选择购买了个人借款保证保险,且保险合同内容本人进行了签字确认,不属于不知情投保。
在此提醒广大借款人:需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信息,避免信息泄露;不要随意将手机借给他人使用,避免被他人恶意使用。
在办理借款时,首先应正确认识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的作用,清楚咨询保费相关情况,选择正规的保险公司。在承保生效前,对保单重要信息进行确认,并亲自签字。投保后,妥善保管相关保单文件。如有相关疑问或服务需求,可通过保险公司官网查询、拨打客服热线咨询等方式寻求解决,切勿心存侥幸,误入歧途,轻信教唆,最终害己。
(韦时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