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经济 · 生活 > 文旅(首页) > 正文 |
上防高速:敬越万山,绘一片隽永的青绿 |
2023年05月22日 09:43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黄玲娜 |
谷雨过后,草木葳蕤,盛散华滋。十万大山雄秀磅礴,萦纡环抱,林海苍茫,翠霭晴岚在莽莽山间晕开一片片深浓浅淡的青绿。十万大山长100多公里,宽30至40公里,总面积达2600平方公里,为广西最南的山脉,其中的“十万”是南壮方言“适伐”的记音,“适伐大山”的意思是“顶天大山”,这里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极高 ,被誉为“天然氧吧”“北部湾的绿肺”。上思至防城港高速公路项目心怀对山海的敬意,有氧前行,让高速公路从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谐穿越,圆融切入当地自然风景之中。 上防高速致力于打造路景融合,给工程赋予自然的色彩。通讯员 韦金君 摄 路见风景,为绿充“植” 上防高速抢抓雨季绿化黄金时机,路基施工现场车马疾驰不休,人影穿梭不停,高效推进着各项绿化工作。在陡峭的边坡上,上防高速的建设者们长伫风埃无畏,植此青绿,保水固土,修复生态,拂绿山水。 上防高速始终秉持着“边坡开挖一级防护一级”的原则,及时进行地貌和植被原貌恢复,绿化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尽量模拟原有植物群落组成,以恢复原有的野生动物通道,并对相关物种之间的共生共惠情况进行全面考虑,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使公路景观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上防高速边坡地质主要以强风化岩为主,土质边坡较少,项目采用了新型绿化技术——木屑客土喷播技术,将草种、木屑、肥料、土壤、有机物等混合物充分混合后通过喷播机按设计厚度均匀喷至防护坡面,达到景观近似自然绿化的目的,同时实施专人专责对边坡进行维护和管理,保证边坡长久稳定。 一路风景一路歌,上防高速致力于打造路景融合,给工程赋予自然的色彩,用匠心在自然间深情注解品质。 遂向自然,旷敞洞天 上防高速穿越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路段总长3531m,其中3408m为隧道,占保护区路段的 96.5%,其余123m为露天公路,施工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建设面临着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上防高速行于自然之中,坚持用好绿色“开山斧”,从平地边缘、山脚和河谷两侧布线,以隧道方式穿越,避免对周边景观斑块造成切割,最大限度减小对保护区地表植被的破坏和扰动。 公正隧道穿越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施工前便划定明确的施工作业场地边界,设立环境保护标志牌,禁止施工人员和车辆进入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和核心区。上防高速积极推行“零开挖进洞”,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减少开挖土石方量,最大限度地缩小洞口施工对自然仰坡原有植被的破坏程度,以达到保护植被、稳定仰坡与美化环境的目的,实现洞口建筑与洞外地形地貌的和谐发展。 隧道与含水地层连通,为了不破坏了山体原始的水系统平衡,上防高速坚持截、堵、排相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防、排水系统,在隧道口设置了三级、四级沉淀池,废水经过沉淀后可重复利用,避免废水流出影响周边水体,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十万大山是野生动物自由栖息与放歌的天堂,其中,捂银山隧道、那齐隧道、那稔隧道穿越重点保护野生哺乳动物分布区。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食源、水源、繁殖地、庇护所、栖息地,保障其迁徙路线的畅通,公路沿线涵洞、隧道出入口做好掩饰和绿化,避开鸟类繁殖季节施工,并在候鸟迁徙季节高峰期减少夜间施工和夜间灯光照射,为野生动物撑起自由生息和安全繁衍的保护伞。 上防高速致力于生态保护,守护一路绿水青山。通讯员 韦金君 摄 桥渡碧水,携山赴海 云烟澹尽远山青,碧水之上桥梁凌空纵横,虹影卧波,漾开缕缕明漪。上防高速地表水系丰富,大型河流、山间溪流多且水量充沛,排泄通道主要为大型溪流、河流,全线涉3个水源保护区,其中最长穿越路段为6.2km,主要采用桥梁或涵洞的方式跨越。 涓滴不负,护水安澜。上防高速水源保护区路段设置沉淀池,临河沙袋防护、临河挡墙防护、临河围挡防护、临时表土苫盖、水源保护标志牌等,并搭设钢栈桥和钢平台、钢护筒封闭施工、水箱沉淀池循环泥浆、防渗型储浆池,目前,永久排水沟、边沟、绿化均已基本完成。 上防高速穿林渡水,取道于自然,共融于自然,打破路域生态环境的“界”,维护公路生态红线的“边”,在山海间执笔绘上隽永的青绿,拥抱自然原始而丰沛的美好。(通讯员 韦金君)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