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让艺术经典发挥新的时代价值 评彩调剧《新刘三姐》

5月初,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出品,广西戏剧院创排的彩调剧《新刘三姐》,在京参加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彩调剧《新刘三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打造的一部乡村振兴题材作品,先后荣获了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参加了全国新年戏曲晚会等重大文艺演出活动,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等项目。

“刘三姐”是一个艺术经典。从彩调剧《刘三姐》到电影《刘三姐》,从全国近30个剧种的《刘三姐》到中国首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刘三姐”题材戏剧可谓名副其实的长演不衰、常演常新。经典的再创作是需要勇气的,可喜的是,《新刘三姐》的主创团队能够放下包袱,大胆创新,创作新时代的“新刘三姐”,让艺术经典发挥新的时代价值。

“旧瓶”装“新酒”致敬经典

艺术经典是经过时间沉淀的、具有高精神价值和艺术品位的珍品,凝聚着历史上各民族艺术家的智慧与创造。彩调剧《刘三姐》20世纪60年代风靡全国至今新版跌出,其艺术形象“刘三姐”成为壮族人民善良、勇敢、正义、智慧的象征。从“刘三姐”身上折射出来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艺术经典的意义和价值是长期性的,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典并非只有一张面孔。《新刘三姐》突出“新”,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讲述了壮乡儿女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最后走向幸福美好生活的故事。全剧立足新时代,在坚持历史经典“刘三姐”的人性美和山歌的文化美的前提下,塑造出一个崭新的刘三姐形象。

古今中外,艺术经典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决定着作品的影响力和流传的可能性,是观众关注和记忆的重点所在。因此,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是戏剧创作的重中之重。在历史经典彩调剧《刘三姐》中,刘三姐的形象具有生命的独特性——出身贫寒,同情穷苦人家,勤劳、善良而坚强,热爱生活,追求自由;性格的复杂性——有抗争压迫的勇敢,有追求自由的奔放,也有对弱势群体的悲悯;形象的典型性——她是那个时代众多穷苦人家的一分子,具有阶级代表性;命运的时代性——在封建社会,压迫和抗争是必然的,她的命运摆脱不了历史的局限。人物在特定的时代下成长发展,其生命轨迹也是时代的反映。这是成为经典的基础。在《新刘三姐》中,主创团队坚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选择京剧荀派艺术继承人陈慧饰演主角“新刘三姐”姐美。同时,立足新时代,在唱段、表情、舞蹈动作、服饰、道具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强化主角的生命的独特性、性格的复杂性、形象的典型性、命运的时代性。本质上,“刘三姐”和“新刘三姐”的创作是一脉相承的。但时代不同了,思想内涵、戏剧矛盾、语言风格、服饰、舞台舞美等呈现方式都有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艺术家的创作空间,也是艺术经典锤炼时代价值之所在。

观照现实为时代抒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潮中,《新刘三姐》应运而生。

《新刘三姐》描写了一个壮家山歌传人“姐美”用山歌振奋精神,鼓舞人心,帮助家乡脱贫脱困的历史瞬间。主创团队采取写实的手法,以小故事体现大主题、以小切口折射大变革的艺术哲理,巧妙创作辅以传统和时尚多元文化融合的戏曲表达,深情讴歌广西乡村振兴的时代风貌。剧中的女主人公“姐美”既有历史经典刘三姐的美丽、善良、智慧以及优美的歌声,又有着作为当代女性标识的独立精神,这种独立精神不仅表现在她对爱情和婚姻的选择上,更表现在她的生活方式与态度中。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是宏大的。如何将其碎片化、故事化,并通过演员的表演、舞台舞美传递给观众?《新刘三姐》采用叙事体作为剧本结构,在浩瀚的现实生活故事中选择了数十个细节,生成、升成一场场戏,营造出一个个美妙、丰富、变化多端的戏剧场面。阿朗向往城市生活定亲夜出走、姐美领众姐妹采桑中与小伙子对唱山歌、月亮坡上开网店、外资企业老板来提亲……每场戏的戏剧情境直指主题,丰富多彩戏剧元素服务人物性格和命运,变化多端的戏剧冲突紧扣人物形象的塑造。

同时,《新刘三姐》在秉持精彩山歌唱段贯穿全剧的基础上,剧中地名、舞蹈、唱词、道具、音乐、舞台舞美等的设计深刻时代气息和壮乡特色。如地名的红水河畔月亮坡、太阳岭,道具的彩巾、彩扇、新能源车,舞台的桂林山水,舞蹈的扇花、手花,唱词的手机、网络、电商、全球村,音乐的彩调、爵士乐等等。

总体而言,《新刘三姐》观照现实,用新的主题、新的语境、新的人物、新的演绎、新的舞台讲述广西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通过姐美、阿朗、莫非等新时代青年在乡村与城市的潮涌中,在故乡与远方的羁绊里的动人故事,演绎着当代壮乡人对山歌的坚守,对家乡青山绿水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让经典发挥新的时代价值

彩调剧是古老的地方传统戏剧,“刘三姐”是舞台艺术经典。《新刘三姐》通过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思想主题的现实观照、人物形象的创新再造和戏剧场景的时代烙印,让经典发挥新的时代价值。

首先,主题深刻,彰显新时代主流价值观念。相对于历史中的多个版本,《新刘三姐》的主题从关注阶级斗争转化为关注为美好新生活的向往。“刘三姐”和“新刘三姐”所处的时代不同,面对的社会矛盾也不同。她们都是勤劳、智慧的壮族儿女的杰出代表,一个是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一个是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个过程当中,以人民为中心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过上好日子的各族群众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念。《新刘三姐》里,“新刘三姐”姐美勇于担当,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剧中用动听的山歌、轻快的舞步、甜美的笑容、热烈的欢呼,尽情展现壮家儿女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从“新刘三姐”及其身边人的身上,观众看到中国农村,尤其是广西农村在实现脱贫攻坚后欣欣向荣的景象。它成功塑造了一群充满时代气息、朝气蓬勃、献身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年轻人群像,同时也聚焦长期盘旋于年轻人心中的,关于诗和远方之间关系的思想和理念。

其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彩调是广西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彩调诞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彩调内容及艺术表演形式谐趣、轻快、鲜活,被誉为“快乐的剧种”和“南国的山茶花”。《新刘三姐》通过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推动了彩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正如评论家毛时安所说,《新刘三姐》让古老的传统文化在经过现代的演绎后重新获得了生命。与此同时,《新刘三姐》的创排,是推动刘三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艺术探索和实践,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再次,探索艺术经典传承创新的路径。让经典永流传,让非遗永不朽。那么,艺术经典应该如何传承创新?《新刘三姐》在传承刘三姐文化的基础上,在剧情等各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既保留了彩调本土韵味,又展现了新的戏剧语言;导演手法上,打破戏曲固有的程式化,让演员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内容上,融入了电商、网络等一些新时代流行元素;艺术呈现上,彩调剧山歌体与现代流行音乐综合运用。可见,《新刘三姐》的创作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复排,而是具有清晰的创新思路——立足新时代,重炼主题,重立主线,重塑人物。正如《新刘三姐》的总导演宫晓东说的,要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聆听、新的咏唱,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在前进。

(作者:宾阳,中国文化报社;胡海燕,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