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教育视角评析漳州布袋木偶戏儿童剧

摘要:漳州布袋木偶戏是国家非遗艺术,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自2021年4月起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推出的系列儿童剧获得巨大反响。从教育视角评析该中心系列儿童剧,发现其具有剧目儿童化、舞美童趣化、表演互动化、玩偶市场化的演艺特点。剧目的角色和内容蕴涵生命科学教育价值,有助于儿童强化科学观念、发展探究思维、培养态度责任。学校要发扬跨学科理念、开发校本课程,进一步挖掘木偶戏的多元教育价值。

关键词:木偶戏,儿童,教育

一、偶戏儿童剧的基本情况

(一)剧团项目

漳州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源于晋,兴于明,自抗日战争起,漳州一地各类布袋木偶戏剧团几度兴废,最终趋于稳定。成立于1951年5月的龙溪县南江木偶剧团因取得过国际殊荣在特殊年代中幸存。之后,该剧团被确认为省重点剧团,开始从民间艺术向专业艺术迈进。漳州布袋木偶戏于2006年获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剧团也几经改革成为现如今的“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在漳州市芗城区澎湖路扎根。2019年,漳州木偶艺术表演馆和漳州木偶艺术展示馆落成,2021年4月6日起,表演馆开启常态化的公益性惠民展演,每周两到三场演出,以儿童为主要受众,推出六个主打节目的系列儿童剧。

(二)节目简介

系列儿童剧有《两个猎人》《雷万春打虎》《大名府》《招亲》《拔萝卜》《指掌乾坤》。《两个猎人》曾获全国儿童剧“金猴奖”、世界木偶艺术节“最佳表演奖”“水晶杯”等荣誉,讲述擅长口技的猎人和勇猛的武士用各自的方法打猎,当口技猎人遇难时武士出手相救的故事。《雷万春打虎》曾获布加勒斯特第二届木偶傀儡联欢节“一等表演金质奖章”、西班牙国际木偶节“政府文化奖”和“组委会奖”等荣誉,呈现了流传百年的民间故事:唐代书生钟景琪上京赶考,误投黑店,漏夜出逃,前遇猛虎,后有强盗,名将雷万春见义勇为,捕捉老虎,打败强盗。《大名府》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第66回“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戏演梁山好汉扮成杂耍艺人,混入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石秀的故事。该创作于1957年,先后赴法国、瑞士、苏联等多地演出,屡获国际大奖。《招亲》描述了一位才多艺的女子摆擂台比艺招亲,比拼者使出浑身解数的热闹场面。《拔萝卜》取材自耳熟能详的童歌《拔萝卜》,近年来在漳州市小学、幼儿园上演过二十多场,是中心的共建小学、幼儿园的经典教演剧目。

(三)舞台蕴教

漳州市布袋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推出的系列儿童剧公益演出项目历时已有两年多,取得了巨大反响。第一,累计观众数量多,剧目广泛宣传。中心的精彩演出吸引了当地许多学龄儿童家庭,观众需要通过“漳州文旅”app网络预订座位,预定通道每次一经发布,数小时内座位就被预订一空,演出现场经常座无虚席、站观者众。第二,多次观看木偶戏儿童剧演出的儿童观众,对木偶戏的喜爱程度上升。以笔者自身为例证述,笔者子到馆观看演出持续一年多,截至2023年1月,孩子年龄为3周岁,共观看了二十一场该中心的演出,对上述六个儿童剧节目能够大致描述片段剧情,知晓基本的木偶手指控制动作,偶尔模仿演员的动作,在家喜欢操纵套手木偶玩具。该中心系列儿童剧演出项目的广泛宣传和对儿童观众的积极影响,在于剧目本身和其他优秀艺术作品一样,具有提高审美能力、扩展文化知识、培养人文情怀等多元的教育价值,本文试结合教育相关理论知识评析该中心推出的系列儿童剧。

二、偶戏儿童剧的演艺特点

(一)剧目儿童化

非遗文化需要创新性传承,漳州布袋木偶戏儿童化即创新性传承实践路径之一,这就要求漳州布袋木偶戏需要将青少年儿童作为非遗文化的主要传播对象,加强中小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和传承。[1]

首先,剧目儿童化符合剧种的传承需要。《漳州文化志文献》资料显示,漳州布袋木偶戏共现载剧本1561部,有编排上演的传统剧目319个[2],而这些传统剧目中,由于老艺人凋零、经费缺失、受众群体狭隘等各种现实原因,能真正和观众见面的不多。因此,出于剧种的传承需要、演出的市场需求,漳州布袋木偶戏不断尝试剧目儿童化的创新。根据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官方网站[3]公布的内容,剧团已有成熟的业务商演剧目25部,其中普通话卡通节目11部,占了近一半。

另外,剧目儿童化利于教育蕴意的阐释。木偶戏剧目内容本身具有崇扬真善美的教育意义,用普通话表演的木偶戏儿童剧既适应儿童的语言习惯,也符合提倡普通话的现实需求,利于木偶戏剧种的推广。因此,漳州布袋木偶戏常以儿童剧的形式走入校园课堂。木偶戏儿童剧的欢庆基调很适合搬上节庆舞台,木偶戏在学校活动中的“曝光率”也不断提升。剧团长期共建的学校有巷口中心小学、漳州高新职业技术学校等,在共建学校施教以经典儿童剧和传统剧目儿童化改编为主,并鼓励学生创编适合与当下实际生活接轨的现代儿童剧、制作木偶衣服等,寄托木偶戏儿童剧这一艺术形式实现素质教育。

(二)舞美童趣化

公益演出系列儿童剧除了《拔萝卜》外都是传统剧目,这些传统剧目经过了剧目儿童化改编,呈现出公益演出中的舞台效果。一是技巧方面,木偶动作更夸张,《大名府》中前来比武招亲的人,有的打斗后脖子被拉伸变长,有的举重失败后手臂变长鼻子喷水,有的头发直立练就绝技,《两个猎人》中武士翻着筋斗的退场方式巧显轻功入燕。二是配乐方面,采用录音配乐而非传统的锣鼓现场配,活泼俏皮丰富,多见电音等现代化音乐元素,相比漳州市其他的木偶剧团,演出主要面向成人,采用的便是传统的现场锣鼓胡唢配乐和闽南语旁白。三是服化道方面,多用鲜艳明亮的色彩搭配,动物毛发栩栩如生,羽毛绚丽多彩。四是旁白方面,以普通话旁白,旁白少甚至没有旁白,易被片段化选取在小学幼儿园教学情境中应用,有利于偶戏在校园中的创生性推广。

(三)表演互动化

《指掌乾坤》是几乎每场演出都设有的压轴互动性节目。幕布后的演员走到台前,表演高超娴熟的控偶技术,演员的神情仪态步调等和木偶融为一体,突出了偶戏中的演员风格艺术。仙子飘逸舞动的长袖与观众近在咫尺;种萝卜的老爷爷把瓢里的水撒向观众席;一对杂耍艺人打斗时多次灵巧地互换衣服;武士手中长矛被猛虎叼住抛向观众……出其不意的互动技巧设计,让表演增添了一丝“魔术”味道。儿童观众受邀上台,在演员的指导下操纵木偶,初步理解木偶活动的机关原理,促成体验儿童对偶戏文化从认知转化为实践,形成对非遗文化知情行的统一,发展追求新知、乐于合作的品质,培养喜欢发问、深究细节[]的学习态度。

(四)玩偶市场化

展馆出售青少年儿童喜爱的木偶造型,孙悟空、老虎、狮子、大狗、飞鸟等,定价合理,并进行了改良,促进掌上木偶市场化推广。一是造型方面,装饰更简约易收纳;二是重量上减少木头的使用,塑料和棉花做型增多,使木偶更轻便易于携带;三是简化关节,减少连接部位,使木偶更牢固、耐用、耐摔、耐拉扯。

三、偶戏儿童剧的生命科学教育

(一)教育分析的基本依据

偶戏儿童剧剧情多围绕人与动物、拟人化动物开展,蕴涵丰富的生命科学知识。从十九大报告的“三个共同体”理念到二十大报告的“四个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共同体”理念一直居于基础地位,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人与自然共同体理念、环保、安全等的生命科学教育是当下教育热点。经连续观察十场演出,儿童观众主要是1~2年级小学生。《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5](以下简称科学课标)提出科学教育四方面核心素养内涵: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在系列儿童剧中巧妙渗透。

(二)以戏寓教,强化科学观念

第一,认识动植物,学到有关“科”与“属”的知识。当舞台出现老虎木偶时,儿童会不约而同地喊出“大老虎”,即直接用“虎”属名称呼。当山羊出场时,儿童喊出“羊”“绵羊”“山羊”“羊咩咩”等不同名称,这是对羊科“科属混淆”,把属名当作科名。儿童观众已基本达到1~2年级科学观念目标“认识周边常见的植物和动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和生长过程”,能够实现对动物外部主要特征的辨别,而还未达到3~4年级的“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这时候,口技猎人的台词反复提到“老山羊”“小山羊”,促成儿童对该动物形象特征与“山羊”这一科名的认知建构,潜移默化地促进儿童向3~4年级学段目标水平发展。

第二,体会生存竞争,学到关于“食物链”与“食物网”的知识。《两个猎人》剧情中涉及飞鸟、山羊、灰狼、老虎、人类之间的互动。口技猎人学小山羊叫,想要引出老山羊,不料却引来了灰狼,口技猎人急中生智学虎叫,把灰狼吓跑了,而老虎也闻声而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模拟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图1. 漳州布袋木偶戏《两个猎人》角色关系体现的生物食物链

第三,了解生命关系,学到关于物种关系的知识。灰狼捕到山羊后,老虎出场与灰狼撕咬相争,最终老虎夺得了山羊的“享用权”,呈现了自然界中存在的“种间竞争”关系。口技猎人学虎叫吓跑了灰狼,是基于老虎与灰狼的种间捕食关系,虎闻声而来体现种内关系:公虎误以为是母虎吼叫而来是“繁衍本能”,公虎误以为其他公虎闯入领地而来,是“领地竞争”。以上剧情涉及生命科学5~6年级学段科学观念目标“初步了解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可为低年级儿童创造生命科学领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三)以戏寓教,发展探究思维

技艺高超的木偶艺人通过操控木偶面部和身体其他部位机关、设计动作,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木偶角色的性格特点、情绪情感状态。《两个猎人》关于老虎尾巴动作设计增加了角色的表现力,且这些设计符合动物行为学知识。前半段中口技猎人无意中坐到瞌睡的老虎头上,老虎的尾巴高高竖起来微微前勾,把口技猎人后脑勺挠得痒痒的,这才让口技猎人发现了近在咫尺的危险,这里尾巴的动作是老虎对捕猎对象进行试探的表现。后半段老虎与武术猎人打斗时,尾巴动作是与身体齐高并大幅度左右摇晃着,这是老虎处于攻击状态的表现。属于猫科动物的老虎,在剧中尾巴的表现,不难从家养猫身上观察到。类似的动物形态技艺表现,家长若稍加留意,并对儿童进行适当引导,有助于儿童在观戏过程中获得科学探究思维训练。

(四)以戏寓教,培养态度责任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包含培养学生养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偶戏中多处透露这一教育内涵。如:《两个猎人》和《雷万春打虎》共同之处是都有人打虎的剧情,但是结局却同样都是人把虎制服后,骑着虎走了,驯虎而并不杀虎斩虎。又如:《两个猎人》中口技猎人模仿鸟叫捕到了飞鸟抱着欣赏道“瞧,多美呀”,随即放生,这一细节彰显了保护动物、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再如:《招亲》中蛮汉吃力地将杠铃举起时,飞鸟故意捣乱,停落在杠铃片上,使蛮汉举重失败,在招亲比试中被淘汰,寄托了不愿小姐落为蛮汉之妻的伦理正义感。类似这样的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场景,充盈着人与自然共同体理念,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儿童观众保护生命、爱护动物的态度责任。

四、偶戏文化传承的教育反思

从教育视角看,挖掘和运用非遗偶戏文化教育价值,当从观念和实践两方面并重。

(一)观念上发扬跨学科教育理念

学术界近年来采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承路径理论研究,涉及但不限于历史学、民俗学、音乐学、美学等学科。[6]非遗偶戏蕴涵多元教育价值,并不仅仅是生命科学教育价值,长期以来,漳州布袋木偶戏也像其他非遗文化一样实践“非遗进课堂”,积累了“非遗+语文”“非遗+音乐”“非遗+美术”的学科融合教育经验。[7]

随着国家对非遗进校园支持性政策的连续出台,学校作为非遗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学校要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积极开辟“偶戏+”多元化传播路径。例如上文所述的偶戏儿童剧蕴含的生命科学教育价值内涵,可探索开发“偶戏+科学”教育,又如借鉴漳州高新职业技术学校的木偶头雕刻体验活动、漳州木偶艺术学校的木偶服装设计研学活动等,开发“偶戏+劳动”教育。

(二)实践上开发校本课程

跨学科教育课程的开发类型有支持指导型、直接交付型和校本开发型,第三种最适合实践,即学校立足于家乡、学校、师生实际情况,与社区、机构、行业组织合作,开发特色课程[8]。漳州布袋木偶戏在漳州市芗城区巷口中心小学开课已有60多年的历史[9],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非遗文化普及教育实践经验,学校成立蒲公英木偶剧团,利用队会活动课、课后服务训练经过筛选的少数学生,组织学生外出演出和参赛,将演出过程录制成视频供本校学生观看。时至今日,巷口中心小学已然是漳州布袋木偶戏普及教育及非遗文化教育成果的一个标志性窗口,但木偶戏这一艺术形式还未结合巷小其他学科,也没有面向全校学生开发普惠性、长效性、可持续性的系列课程,其他共建学校也普遍存在偶戏教学活动未面向全校学生的现状不足。

针对上述不足,开发木偶戏跨学科教育校本课程,要加强以下方面:一是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不同学科分别挖掘木偶戏中的本学科知识,形成特色课程,鼓励教师发展成跨学科教育人才。二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学校要提供多元化活动使全校学生参与到偶戏文化学习中,如原创剧本征集、课本故事偶戏演绎、学生评戏等。三是完善课程评价。师生在校本课程中的参与度进行量化质性评价,例如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班集体、队集体参与校本活动的成效,用作业、展品、环境创设等实物形式呈现,使用校本课程手册供学生进行完成量打勾和心得记录。

五、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以普通话而非本地方言表演漳州布袋木偶戏,缺乏原汁原味,对这一艺术特色也具有一定的伤害。但总体来说,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将儿童剧作为主打剧目进行推广的举措,具有创新性,也被中心的公益演出项目实践证明了这一举措切实可行且成效良好,对木偶戏的传承发展起到表率作用,也值得其他的偶戏剧种借鉴。

(作者:谢颖灵,女,31岁,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张子威,男,25岁,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影视文艺理论与创作硕士研究生二年级)

[1]申茂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及其实现途径[J].教育文化论坛,2009,1(01):49-53+77.

[2]何昊.漳州布袋木偶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2):211-213.

[3]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cnzzmo.com

[4]王者军,谢荣.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自然观[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02):51-52.

[5]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6]楚璇.漳州布袋木偶戏研究述评[J].闽台文化研究,2021(03):101-107.

[7]赵益君.文化自觉下非遗进高校的传承路径研究——以漳州布袋木偶戏为例[J].艺术评鉴,2019(15):131-133.

[8]黄璐,赵楠,戴歆紫.STEM课程校本开发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01):91-96.

[9]《漳州非遗小课堂2》布袋木偶戏漳州市巷口中心小学https://www.163.com/dy/article/G2Q0O4DU0519CH2U.htm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