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以亚里士多德“净化说”解读话剧《追风筝的人》

指导老师:滕欢、卢博文

作者:王嘉仪 性别:男 

所在院校:南宁理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2022级表演专业本科

一、悲剧净化论在《追风筝的人》中的体现

(一)作者与作品介绍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卡勒德·胡赛尼出生于阿富汗,就像他笔下的阿米尔一样,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学。冬天就去放风筝,在电影院看约翰·韦恩的电影。书中跟他的经历最相似的情节是在美国的日子,他在美国成家立业,几十年都不曾回去过。小说以胡塞尼生长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为背景,尽管这是一部虚构的作品,但是作者以自己作为移民的经历为出发点,将喀布尔的成长环境描绘得栩栩如生,给每个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从“9·11”事件之后,阿富汗就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因为它是一个第三世界的国家,所以在西方的眼里,阿富汗就是一个充满了战争、难民、恐怖分子的地方,这里就是一个落后而愚蠢的地方。《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建立在阿富汗文化基础上的电影,讲述阿富汗人之间的亲情、童年时代的友情、背叛和拯救,以及阿富汗人和普通人一样,也会有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也会有喜悦和悲伤。《阿凡达》对西方社会对待阿富汗问题的态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引发了人们对阿富汗贫困和落后现状的关注,并引发了对其解决之道的思考。

(二)故事简括

小说《追风等的人》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剧情跨度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1 世纪,全书类似自传体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和背景非常类似作者本人的经历背景。主人公儿时出身阿富汗上流社会,父亲经商积德,在当地非常有声望。而主人公由于孩童的自私,非常想获得父亲全部的爱,并因此总是因为父亲对仆人孩子的温情而心生嫉妒。主人公儿时性格懦弱,仆人的孩子勇敢忠诚,心态失衡的主人公后来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仆人一家 ,导致仆人一家流落异乡,后来阿富汗爆发战争,主人公一家被迫出走美国。后来父亲的合伙人熟知内情,在临过世前鼓励主人公回阿富汗寻找当年的仆人小孩,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平复自己多年的负罪感。已经是事业有成的主人公鼓起勇气,第一次像男子汉般地回到了故乡,在满目疮痍和被塔利班统治的残酷现实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惊人秘密后,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地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现在我们在雅姆鲁德路往西开着,路过兵站,还有那些高墙耸立的豪宅。这喧嚣的城市匆匆后退,让我想起记忆中的喀布尔,比这里更繁忙、更拥挤,特别是鸡市,哈桑和我过去常常去那儿,买酸辣酱腌过的士豆和樱桃水。街路上挤满了自行车、摩肩接踵的行人,还有冒出袅袅蓝烟的黄包车,所有这些,都在迷宫般的狭窄巷道穿来插去。拥挤的小摊排成一行行,留着胡子的小贩在地面摆开一张张薄薄的褥子,兜售鲁皮灯罩、地毯、绣花披肩和铜器。这座城市喧闹非凡,小贩的叫卖声、震耳欲聋的印度音乐声.黄包车高喊让路的叫声、马车的叮叮当当声,全都混在一起,在我耳边回荡。还有各种各样的味道,香的臭的,炸蔬菜的香辣味、爸爸最喜爱的炖肉味,柴油机的烟味,还有腐烂物、垃圾、粪便的臭味,纷纷飘进车窗,扑鼻而来。2、我们坐在墙边一张薄薄的褥子上,对面是窗口,可以看到下面喧闹的街道。阳光照进来,在门口的阿富汗地毯上投射出三角形的光影。两张折叠椅倚在墙上,对面的屋角摆放着一个小小的铜壶。我从它里面倒出两杯茶。【1】

作为近几年发表的一部著作,作者在知网上找到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百余篇文章,这些文章或探讨了作者对这本书的背叛与拯救,或从弗洛伊德的人类本性论出发,探讨了主角的行为与心理转变,或从诗与美的角度,或从风筝的形象与比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鉴于此,本文将借鉴其中一些论文,试从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小说,以期客观全面地展示小说的特征。

(三)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作为西方自然科学的鼻祖,在文艺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著作《诗学》堪称西方古典美学理论的滥觞,对西方的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诗学》之中,他对悲剧理论的论述集中地体现了亚氏精妙高深的美学思想。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给悲剧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可见,他认为悲剧并不是单纯地模仿人物,而是通过台词、歌曲的语言媒介模仿人物的完整行动,在舞台上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的行动能够引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之情,从而达到净化的社会功用。

根据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理解,《追风筝的人》无疑是一部令人唏嘘感叹的以哈桑为代表的阿富汗国民的悲剧。首先它是对主人公之一的哈桑的一系列行动严肃而又完整的模仿,其次从悲剧效果上来看,这部作品能引起读者的怜悯与恐惧使其感情得到陶冶。一方面,人们同情哈桑的悲惨命运,对哈桑为阿米尔所牺牲的一切感到震撼,另一方面,人们也会同情战乱中的阿富汗人民和种族歧视压迫下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悲剧的效果

(一)悲剧的情节

阿米尔与哈桑本来生活得很愉快,可就在一场传统的风筝比赛中,剧情突然“突转”,哈桑在帮阿米尔找回最终落下的风筝时,遭到恶棍阿塞夫的强奸,潜伏在黑暗中的阿米尔目睹了这场悲剧,吓得落荒而逃“嗯。”阿米尔为了摆脱自己的内疚和自责,又因为自己的父亲很喜欢哈桑,所以他用了一个圈套,将哈桑和他的儿子赶出了家门。五年之后,苏联侵略阿富汗,让主角的人生又一次“突转”,他的父亲与阿米尔从阿富汗逃了出来,舍弃了已经拥有的财产与事业,到美国去重新奋斗。二十六年之后,老爸最好的朋友拉辛可,在弥留之际,来自巴基斯坦的一通电话,打破了一切宁静,这才有了后来的“发现”。哈桑其实是阿米尔的异母弟弟,他在保卫自己的家园时被塔利班所杀,并丢下索拉博一个人,至今下落不明。从那时起,阿米尔回到了阿富汗,并踏上了一条通往拯救世界的漫漫征程。而在“苦难”的故事中,阿里与哈桑作为哈扎拉人,却受到了普什图族的百般排斥,过着没有任何尊严的生活。哈桑为了阿米尔一次又一次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直到最后,他为了守护阿米尔的家,被塔利班杀死,他的儿子素拉博也被卖给了别人,成了一个玩具。所有的情景都与亚里士多德对痛苦的描写相一致。

亚里士多德《诗论》曾说,“一个诗人,不应该是一个诗歌的创造者,而应该是一个故事的作家。”“故事情节”指的是对人物的性格和行动的事件进行的一系列排列,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悲剧的意旨。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一书中,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讨论情节,但他并不是单纯地讨论故事的编造,他使用了一种模仿的方法,来研究悲剧是怎样以一种艺术的方式重现生命的。故事情节可以分成“突转”“发现”“苦难”三个部分。所谓“突转”,就是从必然、或然性事情的反面,由好到坏,由坏到好,由坏到好。“发现”,就是一个人,不管是好是坏,都会发现一个人,比如他的亲人,比如他的敌人。“苦难”是一种痛苦的、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比如角色受到伤害、伤害、破产、流离失所,或者遭受严重的伤害等等。

(二)悲剧的性格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品格是决定人的品格的主要因素”,他的悲剧思想中,“人的品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悲剧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单纯地将一件可悲的事情看作是一场悲剧,这既是一种偏颇,也是一种不科学的认识。对于一个具有复杂性的悲剧,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应遵守一定的原则。首先,这个角色的人品一定要好,好人品好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能体现得清清楚楚,换句话说,他们的所作所为都能体现出这个角色的人品。二是人物形象必须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相匹配,具有“和谐”之美。例如,那些和一般人一样的好人,他们受到了不应该受到的惩罚,并不是因为他们做了坏事,而是因为他们的性格有了“错误”,他们从幸福变成了不幸。三是角色必须前后一致,前后呼应,如此,角色的塑造才能合乎情理,令人信服。悲剧人物要被设置成比普通人好,比好人差,他们从顺境进入逆境,并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坏事,而是因为他们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在悲剧性的情节中,人物是推动主角行事的动力,把主角置于矛盾与选择之间,人的软弱导致了角色的失误与偏离,并不断地创造出“突转”与“发现”的情节,形成了赋子独特的悲剧性美学情感。

(三)效果

“悲剧性”的“神圣性”主要体现在:读者在经历了“悲剧性”的过程中,对“悲剧性”的“感同身受”,“感同身受”,“感同身受”。亚里士多德对“悲悯与恐惧”的论述,使我们既能感受到悲剧性的美,又能感受到悲剧性的道德意识,又能感受到对别人、对自己的关怀。我们不能真正理解阿富汗人民的痛苦生活,不能真正理解他们所遭受的巨大灾难。就像胡塞尼在一次访问中描述的那样,《追风筝的人》里的角色“身陷绝境”,被外界的压力压垮了。他们的内在生活被外界强烈地影响着,他们做出决定时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受控制的:革命,战争,极权主义和压迫。透过阅读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对当下的生活心存感恩,我们身处一个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

所有悲剧都具有六个要素,它们是:情节、性格、语言、思想、戏景和唱段。在这六个要素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不是对人的描述,而是对人的行为、生活、快乐和烦恼的描述。如果在悲剧中没有行为,就不能成为悲剧,但如果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悲剧的第三个特性是思想。这是一种说话能力,在任何特定的条件下,使人物说出可以说或适合说的话。性格揭示人物的选择,有时候,人物的选择和拒绝不是很明显,性格将会展示出取舍。如果说话的人没有表示出喜欢或厌恶什么事情,也就没有显示出性格。另一方面,思想体现在说话中,人物的语言证明某事是真是假,或表达一些普遍的观点。【2】

三、结语

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但是,艺术不仅反映现实世界的个别表面现象,而且还要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 来描绘事物,揭示各种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理的高度。这种观点第一次从历史真理的角度肯定了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整一性:美的体观。美的主要花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美也就是“整一性”。既不是单一,也不是杂多,在丰富复杂的多样性中又保持统一性。是美的事物的标志,也是艺术作品的标志。既由感性的形式特征,又具有精神的、理性的内容的根源艺术的功能和悲剧心理学说。音乐和悲剧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教育、净化情绪和精神享受的功能。悲剧要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过失”是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悲剧的情节应该是“亲属间的仇杀”。艺术起源说艺术起源有两个原因“模仿”和“音调感、节奏感〞后者是存在于人的主体之中的一种生理功能。多元论,有天才的性质【3】

通过对其悲剧性情节的剖析,可以让读者从中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从而产生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悲剧性效果。胡塞尼因为战乱而背井离乡,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很容易引起其他因为战乱而离家的人的同情。哈桑是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既害怕又同情的情绪。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理论应用于《追风筝的人》的创作,将有助于我们对该作品的全面、深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卡勒德·胡赛尼著,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十五章。

【2】 亚里士多德,《诗学》,九州出版社,2006,第六章悲剧的描述。

【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第四章亚里士多德美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