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思与行丨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光辉历程启示之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共和国75年的字典里,“人民”二字最重。“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新年贺词中的这番话,道出了党和国家最为关注的“国之大者”。复兴梦、强国梦、中国梦,说到底就是老百姓的“幸福梦”。新中国75年的辉煌历程启迪我们,党和国家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忘、不能丢、不能变。

时光前行不舍昼夜,连结起共和国的过去和未来,镌刻下“以人民为中心”的清晰足迹。告别物资匮乏,扔掉各种票证,远离商品短缺……新中国75年的跨进之路,每个环节、每个方面、每个阶段都紧紧围绕着“人民”这一中心点。在走向繁荣富强的进程中,有一组对比令人感慨万千。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不少群众挣扎在贫困线上。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218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约76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比1956年实际增长约36倍。这组数字是巨变的见证。从缺衣少食到丰衣足食、从低矮茅屋到高楼大厦、从羊肠小道到柏油马路……今日之中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等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印证了“以人民为中心”是掷地有声的誓言,更是念兹在兹的行动,是党和国家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动缩影。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奔去,“什么叫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始终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刻在共和国的年轮里,给全党以方向和指引,给人民以温暖和力量。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78.6岁;受教育程度从文盲占八成到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网络、养老保险体系……一个个梦想接连实现,映照出共和国凯歌而行的奋进足迹,让生活在国土上的每个人,都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在长江黄河奔流的大地上,在开放春潮激荡的国门边,在千家万户的欢声笑语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壮美的情怀,是温暖的力量。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矢志不渝的救亡图存,壮怀激烈的前仆后继,投身建设的奉献牺牲,改革开放的敢为人先,新时代的自立自强、创新创造……无数平凡的中国人,成就了极不平凡的中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的基因和密码。正如《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说的:“中国共产党总能从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否则,就没有长征路上的红军鞋、淮海战役的小推车、小岗村村民的红手印,就没有新时代的“嫦娥”揽月、“祝融”探火、“北斗”指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价值指向,也是共和国追梦前行的逻辑基石,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斗的必然选择。

昨天的辉煌属于人民,今天的奋斗仍要依靠人民。从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到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写进党章,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优质的教育、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党员干部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新中国75年的发展如火如荼,最实在的成果普惠人民,最伟大的力量源于人民。拥有伟大梦想的中国人民,一棒接着一棒跑,汇聚成昂扬奋进的时代洪流,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接力书写“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答案。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必将转化为新时代新征程无坚不摧的中国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