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地评线 > 地评线文章 > 正文 |
【地评线】桂声网评:以工代赈求实效,民生答卷更可期 |
2024年11月06日 13:32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季书弘 刘晓彤 |
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加大以工代赈政策实施力度,累计吸纳245万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同比增长30.2%,发放劳务报酬310亿元、同比增长22.7%。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以工代赈,既利当前,也惠长远,既能创造就业岗位,也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一项系统工程、基础工程,必须用心用情用力推进实施。 拓宽渠道,答好“增收题”。今年以来,央地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形成以工代赈工作合力。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共下达2024年度以工代赈中央专项投资115亿元,围绕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地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726个;各地围绕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生态建设、灾后恢复重建七大领域,充分挖掘重点工程项目主体建设及附属临建、工地服务保障、建后管护等方面用工潜力,有效拓宽了农村低收入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渠道。 加强培训,答好“强技题”。以工代赈,不仅要立足当前,解决“能就业”的问题,还要着眼长远,解决“稳就业”“就好业”的问题。今年以来,各地以工代赈项目按照“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要求,开展多种方式培训,不断提高务工群众技能,将赈济模式由传统的“搞建设、发报酬”,延伸到“提技能、增岗位、得分红”,使低收入群众通过参与劳动和技能培训实现“既拿报酬、又长技能”。磨砺“金刚钻”,就能干好“瓷器活”。有了更熟练的技能,低收入群众在就业市场就会更吃香,就业增收前景就会更广阔。 务求实效,答好“多选题”。以工代赈是一道“多选题”,“正确答案”中不仅有“农民增收”,还有“农村变美”等选项。据介绍,今年以工代赈中央资金在充分吸纳带动群众务工和发放劳务报酬的同时,通过工程建设有效改善项目地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提升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条件。从修建各类道路到开挖或铺设各类供排水管网,从修建小型桥梁、涵洞、水塘到修建小型堤防、干渠,从开展农田整治到开展美丽乡村整治提升,以工代赈不仅让低收入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也让村容村貌更美丽,让基础设施更健全,实现“一举多得”“一钱多用”。 以工代赈,“赈”出实效,“赈”出温度,功在当下,利在长远。还有一个多月,2024年就将画上句号,只争朝夕、接续发力,高标准高质量抓好以工代赈专项投资项目实施,加大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力度,吸纳带动更多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持续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就一定能交出一张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