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图片频道 > 高清图集 > 正文

平陆运河风物志㉒|苍松垂露祭英魂

2025年04月13日 09:36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庾琳 梁菡 覃鸿图 通讯员 陆敏 文/图 编辑:徐世杰

新闻眼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有人说,它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也有人说,它是一条民俗之河、风物之河。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景观、素朴的乡土人情,赋予平陆运河别样的人文气质。 广西云-广西日报推出“平陆运河风物志”系列报道,让您在品读中,邂逅一方古迹、寻味一道美食、感悟一种心境、捕捉一段流光,了解平陆运河的前世今生,触摸强劲的时代脉动。

4月9日的钦州,细雨如丝,轻柔地笼罩着大地。钦江上升腾的薄雾,缓缓漫过五马路牛圩坡的烈士陵园,在纪念碑门楼前织成雨幕,拂过楹联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革命烈士万古流芳”的红底黑字,仿佛为80年前的英魂擦拭岁月尘埃。

苍松垂露、翠柏含烟。被雨水浸润的纪念碑如青铜巨剑直指苍穹,浮雕墙上持枪冲锋的剪影在水雾中愈发清晰。

这里长眠着小董起义的9名烈士,纪念碑镌刻着他们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革命精神。

清明前后,自发前来祭拜的机关单位、学校师生、部队官兵等队伍和市民络绎不绝。

前来牛圩坡烈士纪念碑缅怀的人络绎不绝。

当日,来自钦北区医保局的党员干部胸戴白菊,在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声音混着雨丝飘向天际。“每年此时,我们都来这里缅怀先烈,告慰忠魂。”该局党组书记潘广招说。钦北区医保局的活动刚结束,钦州市第36小学的“红领巾”就列队走来,200多名师生齐声朗诵,清亮的声音震落松柏枝头的雨珠,在青石板上溅起晶莹的水花。

该校少先队辅导员刘彦伶说,这样的传承,从建校至今从未间断。

人群边缘,90岁的黄华权静静凝望。他身着灰布衫,目光穿过雨幕,落在纪念碑上,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相信,红色基因会随着奔流不息的运河水,把英雄故事传向更壮阔的远方。”

黄华权是小董起义烈士邓业懋(化名陈浩)的学生。小董起义策源地——钦北区小董镇联保小学堂,是他的母校。

步入该镇文化路8号门楼,一座法式小洋楼映入眼帘。斑驳的白墙历经风雨侵蚀,两侧门柱上镌刻的楹联“翰墨未成林犹望群贤齐苦习 腥风延遍野勿遗仇敌便偷安”,彰显着胸怀天下、无所畏惧的血性。“这是校长朱守刚和老师陈浩所作的校训。”黄华权说,这里也是小董镇政府的旧址。

“抗战烽火中,朱守刚为保贫寒子弟求学,也为掩护地下党员,在当地先后创办11所联保学堂,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青年,为后来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小董镇政府宣传干事梁聪也兼职联保小学堂的讲解员,对学堂的每处细节如数家珍。

“那时我才10岁,陈浩老师教我们国文、算数,印象中,他很爱笑,总是那么的亲切。”黄老浑浊的眼里泛起涟漪,思绪飘回1945年的春天,一声枪响划破长夜,将他从睡梦中惊醒,当时以为是抓山贼。后来才知,那是起义打响的第一枪。那一枪,开启了钦县革命由地下转为公开武装斗争的序章。从那天起,他就再也没见过陈老师。

钦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编科科长洪锐华向记者还原了这段悲壮的历史。

1944年12月,日军占领南宁后,分兵经钦州、合浦到湛江。在日军进攻下,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中共南路特委作出了举行武装起义的决定。接到上级指示,钦县党组织负责人卢文召集朱守刚、周才业、邓业懋等骨干,经研究后决定由朱守刚任总指挥,邓业懋为参谋长,发动进步师生和农民组建钦县人民抗日解放军。

1945年2月17日凌晨,百余名起义军战士突袭小董三如堂不抗日反而压制群众的国民党钦县国民兵团第二自卫大队,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后遭到反扑,在撤退转移的过程中,先后有13人被捕遇害,其中参谋长邓业懋、政治部主任林国兴、突击队长陈中任等9位同志被秘密杀害于钦江畔的牛圩坡,另有4名农民出身的战士被杀害于小董白坟岭。

如今,牛圩坡革命烈士纪念碑经逐年修缮扩建,现陵园占地9000多平方米,成了人民祭拜英烈的重要场所,建党百年之际被定为自治区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受小董起义的影响,1949年6月,黄华权也参加了革命。如今,每当有人问起小董起义的故事,或前来参观联保小学堂,他都欣然参加解说。

时至今日,他耳畔还经常回响起那首陈浩作词、朱守刚作曲的《联保校之歌》。“我在血腥的原野里成长,我在时代的熔炉里咆哮,用血滋育抗日小战士,以热锻炼建国主人翁……”黄华权不由自主地唱了起来。

雨幕低垂,松柏沙沙作响,仿佛无数英魂在侧耳倾听。纪念碑不远处,运河工地机声隆隆,如同奏响时代进行曲。

这盛世,如您所愿……

报纸版面截图。

总策划:刘昆 陈仕平

总统筹:文彩云

统筹:陈丹平 刘斌 骆怡

记者:庾琳 梁菡 覃鸿图

通讯员:陆敏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