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全媒体策划 > 融媒体产品 > 正文

原来文物会“说话”,全靠这群“守宝人”!

2025年05月18日 09:25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曾园棋

新闻眼2025年5月18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如约而至,今年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在这一特殊时刻,广西云-广西日报推出特别策划《原来文物“说话”,全靠这群“守宝人”!》,将镜头聚焦广西多位文博工作者,他们是守护博物馆文物的“无名英雄,日复一日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他们的工作或许我们不常见,他们的付出却又处处可见。从文物保护、研究、修复,到鉴定、管理、宣传……在博物馆运转的每一个环节,正是他们竭尽所能、用心守护,才使得一件件文物焕发出璀璨光芒,成为生动鲜活的历史见证。博物馆的未来,离不开他们的坚守与耕耘。现在,一起走进他们的“守护日常”。

书画文物鉴定员:守护历史真相 为文物“验明正身”

d23e815f72c230729ee6ae2af91c5240.jpg

每一件文物在向观众亮相前

都要经历一场无声的“身份大考”

身为书画文物鉴定员的王双

她判断文物真伪、鉴定文物价值

给历史碎片开具“身份证”

看笔墨、翻文献、测材料

她像侦探一样在细节里找破绽

遇到存疑的搬出科技设备辅助“会诊”

碰上棘手的拉上前辈们“会审”

双眼在毫厘间辨真假

于她而言,守护文物的方式

是为每一件文物出具“身份证明”

藏品管理研究员:为文物编制“生命档案”

3517dec735194807aae6646c11a3d46f.jpg

在博物馆的瓷器库里

张佳琦一遍遍对照着文物编号

将新入藏的文物录入系统

作为一名藏品管理研究员

从为新入藏文物“上户口”

建立“数字档案”

到为展览叙事提供学术支撑

她精确丈量文物走过的漫长岁月

用数据丝线缝合文物的前世今生

张佳琦说

文物记录不仅是简单的信息存档

更是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

观众通过精准记录

得以穿越时空触摸古人的生活痕迹

于她而言,守护文物的方式

是将文物基因长久记录

文物修复师:为文物操刀的“外科医生”

0fb08b3d48eca6a724fa0a43fa99cfcd.jpg

在博物馆的修复室里

韦肖的狼毫笔尖蘸着墨水

顺着前人留下的墨迹

为虫蛀的书画全色、重建气韵

在她眼中

这不仅仅是一件受损的书画

更是承载着历史与艺术的珍宝

韦肖从事书画文物修复工作已有十余年

修复一幅古书画

需要了解它的创作时代背景

作者的生平与艺术风格

以及材质、病害等

就像医生给病人做诊断一样

每一幅经她之手的破损书画

都像“吃”了灵丹妙药

重新散发光芒

于她而言,守护文物的方式

是让破损的书画重绽华彩

教育员:揭开“历史碎片”的神秘面纱

cd470e074bb0e72c40bd4aec9a24757a.jpg

十五载春秋

于静从讲解员蜕变为教育员

用研学课程和教育活动

搭建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桥梁

在她生动的讲述中

从前的故事再次焕发生机

被我们熟知

于静始终相信

最好的传承不是“填鸭式讲解

最好的教育不是单向灌输

而是让每个仰望者成为星火的传递者

于她而言,守护文物的方式

是让历史在每个心灵生根发芽

博物馆科研人员:勇闯文化“迷宫” 破译文物密码

2f1594c0394ebb047086042b4d1a9cf4.jpg

在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里

她身着整洁的工作服

穿梭在一排排文物架之间

核对文物的信息,检查文物保存状况

记录文物的细微变化

她就是博物馆科研人员——马卫红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

研究藏品是她日复一日的工作日常

她查阅大量资料,请教各路专家

深入探寻藏品背后的故事和价值

同时将研究成果整理归纳

补充到藏品的信息档案中

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拥有

更完整、更准确的“身份记录”

于她而言,守护文物的方式

是日夜钻研破译一个个“文物密码”

讲解员:文化的传声筒 文物的翻译官

386165368bbba04fc02a34e136685e16.jpg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

她眼神专注、面带微笑

时而用手指向文物的关键细节

时而微微侧身引导观众的视线

用清晰流畅的声音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

向观众娓娓道来文物背后的故事

她就是讲解员——程晖

一场场生动讲解的背后

是她15年始终如一的坚守

她精心打磨讲解词,巧借多媒体与AI技术

化身文物历史的“翻译官”

带领观众沉浸在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世界中

于她而言,守护文物的方式

是悉心讲述那些尘封的历史故事

文创设计师:让更多观众把“文物”带回家

b74eff60544c264658ac51e0d049ec4d.jpg

从教育领域投身文创设计

在博物馆的这方天地里

葛又铭已经坚守了13年

作为一名文创设计师

她以创意为笔,以文化为底

将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混搭”

运用设计语言让文物“活起来”

石刻、纹样、服饰色彩都是她的创意源泉

她将设计理念融入

书签、钥匙扣、胸章、晴雨伞、保温杯等

多款兼具创意与实用的产品

既保留文物所承载的历史韵味

又赋予其新的实用价值

于她而言,守护文物的方式

是设计一件件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创产品

文物摄影师:用光影“唤醒”沉睡宝藏

3b705ffee82dc2c4334ab0e8317b6198.jpg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

有个身影来回穿梭

平视、仰视、俯视、斜侧

……

手中紧握相机,不时对着文物拍照

他便是博物馆的志愿者——黄金泉

参与展厅文物的摄影工作

而手中的相机便是他的“魔法棒”

经他之手

历史文物仿佛穿透时空

鲜活地呈现在当下

从研究文物背景到规划拍摄角度

从巧用光线到精细后期

每一步他都精雕细琢

只为让文物之美完整地展现出来

于他而言,守护文物的方式

是用镜头精准聚焦一处处文化印记

2c64710286b50ee71b0636cace6deb03.jpg

聚光灯下文物光彩夺目

光外的他们,亦是英雄


监制:黄俪 汤洁葵

策划:罗珊珊

文案:罗珊珊 曾园棋 朱慧琳

视频摄制:姚佳琪 潘贤宾 罗珊珊

设计:梁岚 宁勤 周桎羽

特别鸣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广西民族博物馆

南宁市博物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