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党建 > 正文 |
青春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挺膺担当|覃英伦:用青春绘就广西“气”贯山河新蓝图 |
2025年05月28日 21:37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李勤虹 |
新闻眼青年强,则国家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始终关心关怀青年,高度重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五四青年节前,《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26日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 能源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在柳州融安县的群山深处,一场围绕广西能源革命的战役正在悄然推进。面对我国页岩气石炭系开采的空白,广西页岩气团队以“90后”覃英伦为领军人,用新质生产力解码“地质谜题”,用青春热血书写广西页岩气勘探开发“从0到1”的历史。 覃英伦在项目现场。 勇闯“无人区”,点燃八桂希望之光 2016年覃英伦从中国地质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工作,在西北五省到西南三省的广袤土地上都留下过他的足迹。2018年,一直关注家乡能源建设的他成了广西页岩气资源调查项目组负责人,带队在桂中地区开展了为期3年的勘探。2021年,带着研究成果,他毅然放弃北京的优渥待遇回到家乡,推动自然资源部出让广西首批页岩气探矿权,并成为广投集团页岩气项目团队的负责人。 广西页岩气可采资源量达1.02万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六,但页岩气藏埋深超3000米,储层黏土含量高、渗透率低,传统工艺“水土不服”,天然气几乎全部依靠外省或进口。 覃英伦与团队成员在项目一线进行底层露头辨识。 面对我国石炭系页岩气开采无先例参考、无经验可循的困局,覃英伦带领技术团队,用3年的时间攻克了广西页岩气“岩溶多、断层多、变化快”等地质难点,在基本理清井区烃源岩、储层和顶底板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混积-无机孔隙主导型”页岩气藏理念,初步形成广西柳城北区块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技术体系。 2023年3月,广西首个页岩气开发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广西的地质条件像拼图,别人的经验行不通,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拼法。”在技术讨论会上,覃英伦的发言掷地有声。 覃英伦开展底层产状测量。 在桂融页2-1HF井钻探与压裂试气阶段,项目团队形成上百份工艺对比分析报告,为项目技术的优化与定型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最终,团队以基础研究为切入点,以工程试验为突破点,通过实施三维地震和调查井工程,采集分析研究气层关键数据,明确气层展布和储层特征。在扎实的前端研究基础上,大胆采用创新性方案部署实施水平井和压裂试气工程。经过9个月的鏖战,2023年12月25日,桂融页2-1HF井口喷涌而出的金色火焰划破夜空,广西首口页岩气井成功出气点火,天然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类天然气标准,实现国内石炭系页岩气开发历史性“零的突破”,开创广西工业科目新门类。2024年1月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迈出“广西人用广西气”第一步,将有效改善广西“缺煤、少油、乏气”的能源困局。覃英伦团队以“当年开工、当年出气”的“广投速度”,点燃了广西能源的希望。 以“创新”为引擎,激活气量增长 广西页岩气开发实现“从0到1”的突破,只是梦想照进现实的第一步,被寄予厚望的首口井,因地质条件复杂、传统排采工艺不适配等原因,投产后经历了十余次砂堵,遇到了国内页岩气开采史上前所未有的难题,日产量也因出砂问题始终徘徊在7000到8000方无法提升,砂堵很快成了制约区块高效开发的“卡脖子”难题。面对压力,覃英伦没有退缩,反而将其视为技术攻关的绝佳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新质生产力成了页岩气项目攻坚的关键法宝。在覃英伦的多番努力下,2024年9月广西页岩气效益化勘探开发院士工作站和联合创新中心应运而生,并邀请中国工程院李阳院士、张来斌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王铁冠院士担任广西页岩气院士专家委员会成员。 覃英伦团队以“借力+借智”的方式,联合院士专家及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带队调研全国十余家企业,借鉴煤层气开采经验,创新性提出“敷缆管+螺杆泵+射流泵”的“上注下抽”排采工艺和“控气洗井”的方式,经过4次试验、5次工具优化、7次下泵作业,将解堵时间从15天骤减至1天,解堵效率大大提高。目前首口井日产气量最高已突破1.5万方,累计产气超150万方,“广西人用广西气”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广西桂中坳陷北部石炭系页岩气勘探理论技术创新与找矿突破成果获院士专家评价为“整体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 用“实干”筑基,推进规模效益开发 桂融页2-1HF井的突破揭开了谜题的面纱,而桂融地3井作为柳城北区块的地质调查井,则是挖掘地下核心的钥匙。覃英伦深知这口井的重要性,带领团队整合当前的技术优势,以科技创新为矛、数据赋能为盾,打响了这场“向地球深部要答案”的攻坚战。 覃英伦与团队成员在现场进行地质资料分析。 他吹响集结号,精心组织国内油气领域专家及施工团队,通过30余场“云端联审+现场踏勘”立体化技术论证,动态追踪地层变化,根据实地排水状况先后5次调整施工方案。他凝聚战斗力,有力指导团队高效完成取芯钻进、综合录井等野外作业。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桂融地3井较计划提前6天完工,完钻井深1770.16米,取心率高达99.53%,超额完成设计指标。当钻头穿透最后一层致密岩层时,完整的地质“密码簿”跃然眼前,柳城北区块勘探开发项目在滚动扩边、增储上产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聚成一团火,共争“一口气” “这里没有‘躺平’的土壤,只有争气的青春!”覃英伦常对团队成员说。如今这支广西页岩气勘探开发队伍,在覃英伦的带领下,凝聚了放弃高薪返乡的行业精英、斗志昂扬的毕业学子、退休后重披战袍的资深专家,老中青三代以热情似火的精神扎根融安深山,立志做广西页岩气领域的开拓者。 覃英伦既是技术攻坚的“领头雁”,更是团队建设的“铺路人”。在桂融页2-1HF井攻关期间,覃英伦打破部门壁垒,组建跨专业“尖刀班”,让地质、工程、钻探等领域的青年技术骨干同台切磋。在桂融地3井施工中,他推行“项目导师制”,指导青年参与方案设计、施工组织、钻井录井等关键环节,逐步培养出一支“文武双全”的广西页岩气勘探开发后备技术队伍。 如今,项目团队已成功牵头广西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工程院广西分院战略咨询项目1项,团队成员主持自治区首批青苗计划项目2项,合著专著1部、团体标准1项,发表相关论文6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篇,入选国际多孔介质学会年会(InterPore2025)论文1篇,作为第一申请单位,申报发明专利1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覃英伦和他的团队已成为广西页岩气开发的“硬核力量”。 敢当“攀登者”,迈向新征程 广西首个页岩气开发示范项目取得“0”到“1”的突破,打破了行业的常规认知,为我国新层系、新地区和新类型的页岩气开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柳城北页岩气区块中、深层页岩气资源禀赋的逐步落实,亿方产能基地的规划也逐步清晰,预计在“十五五”期间,可建成年产1.5亿立方米的页岩气生产基地,年可替代标煤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8.4万吨,打造可复制的“广西模式”,为破解区域能源困局、助力“双碳”目标贡献青年力量。 “能源报国不是口号,而是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技术叩开地宫的实际行动。”覃英伦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代页岩气开拓者的初心。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以覃英伦为代表的能源工作者正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推动广西页岩气事业向着地表更深处进军,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目标贡献广西页岩气力量!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