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挥衣袖,从繁华的大都市遁身隐入到无人知晓的山林间,一遁10载;抖抖尘埃,从披斗戴笠的山野村夫到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员,一鸣惊人。且看我区著名山水画家林之源其人、其画、其源。
其 人
出生于儒医世家的林之源自幼天资聪颖,6岁临池,8岁学画,喜欢思考,喜欢读书。每每站在一座小山上俯瞰脚底,便会思考生活在下面的人正在做些什么。上小学时,他经常跑去收破烂的地方看书。有一次偶然中发现了一本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与一本《芥子园画谱》,高兴得两天睡不着。林之源从小对绘画的喜爱和悟性,决定了他一生在此道路上的执著追求。
弱冠之时,他对山水风云、花鸟虫鱼、生活小景、人物形象无一不精心描绘,先后到江浙名流诸乐山、陆俨少、沙孟海、方介堪、方去疾、柯逢春等处求学;而立之年,游学东瀛,赴加拿大、巴西、新加坡、香港、台北等地展出新作;年近不惑,游经桂林资江之畔的百卉谷时,为其山色所动,顿萌隐意,即于山中觅得一方胜地,破土造园建楼,广约10亩余,额“冷香书屋”,每日隐居其间读书、作画、交友,赏山玩水;年近知天命,走出深山,先后在北京荣宝斋、西安、北大、乐清等地开画展,引起业界轰动。
初见林之源,便发现他的与众不同:剪一小平头,留一咎长胡子,穿一袭唐装,着一双平底布鞋,一双睿智的眼睛对新奇的事物永远有好奇感,言语之中诗书画印无所不通,国学、儒、禅、道也常涉及,与其相处,你会感觉一股仙风道骨翩然而至。“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之人,由内而外的气质和修养,就会“胜于内而发于外”,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来,就像小溪清澈的水流,缓缓地从内心深处向外流淌。画家举手投足间透出的超然绝尘、清朗洒脱,正是他几十年饱学诗书的自然流露。
林之源自谓“山野村夫”。细细一想,他和农民确有点像,在山野中隐遁10载,身上有着农民的质朴、勤劳、诚信、率真、坚韧,更有着山一样的稳健。山是博大的,厚重的,包容的,他正是希望自己能有山一样的胸怀。山上的植被春去冬来,绿褪黄染,但不变的是山的本身,它始终执著,坚毅,坚守着自己的位置。我们生活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不免会有时代的烙印,但林之源从始至终有着自己坚定的目标,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不变的是他的坚守。他用自己的勤奋、诚信和执著一步步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山水精神。
其 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长期与山水交融的过程中,林之源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画风格。他认为山高水远,山静水动,蕴涵着天体宇宙无限奥妙。在艺术创作方面,林先生孜孜追求的是先读书,后习文,学做人,再创作。“读万卷书,行人生路”,“先把生活当成艺术,后把艺术当成生活。”是他学艺的宗旨。
他在书画创作中,是以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来评述其艺术价值的。所谓艺术生命力,是指作品不但要解决笔墨纸色等技法上的问题,还要从形态上有自我审美的定位,最关键的是作品要有书卷气,要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植根在中华民族文化上的艺术语言。他认为,只有像宋明时代一样的古典式书院教育,有着优美宁静的山水,充足的供给,从容和闲暇的环境,才能静读书,读通书,悟人生,得其笔,识其意,理其神,写丹青,表其情,留其名。任何一幅书画作品,都应包含了创作者本人具有的文化素质、艺术素质、历史素质、思想素质和对书画技法的运用。它既展示了创作者本人对上述功能的结合所反映出的个性,又能引导观者从中得到感悟,引起共鸣,诱发其思维的二次活动。一幅书画作品仅仅以外表美来评判是不够的,它必须达到书画技法的神来之笔,表现形式的创新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林之源的画尽态极妍,生面别开,大写意,气旺神畅,笔墨华滋,整个一“风卷星河下碧溪”的诗化诠释。他的画用色仍很保守,基本采用中国画的传统颜料:朱砂、花青、石绿、藤黄,然而在沿用黄宾虹、吴昌硕用色的基础上,大自然的基本色是他追随的色调。他将西画的一些表现理念揉进国画的创作中,显现出其他画家笔下全然没有的缤纷天地。在构图上,他的画以“满”取胜,几乎不留白,但能让整个天风白云涨满眼睛,密集而能透风,营造出一种“乱峦迷人眼”的古典意象,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原始自然美的视觉冲击力。在题材上,他既致力于写意小品,又钟情于工笔花鸟人物,尤潜心于水墨山水画的突破。
有人说他的画笔墨是传统的,构成是近代的,创作语言是现代的。前期画画受书法线条影响,严谨写实。山村的几年读书悟道,儒家的仁,佛家的因果,道家的宽宏,再通过对山水自然之趣的内涵理解,自然的语言多了,作品中原来稚嫩的东西没有了,留下来的是大气与脱俗。此时他的画呈两大特点:第一,笔墨上更富于激情。在保持中国水墨画基本特质的基础上,着重发挥笔墨形式语言的魅力,保持通篇畅快淋漓,溶入书法用笔,下笔干湿浓淡相宜,运墨气韵生动,做到形、质、神兼备。第二,更注重水墨山水画的诗情画意。而后一点才是最打动人心和显见功力的地方。
嗜画如命的林之源在山中生活了10年,自然景色和俗世社会目识心记,以水乡情怀从整体上把握了院体画,民间画,文人画的笔墨技法,又从西方绘画,包括抽象派寻求通感,汲取营养。著名美术评论家李渊先生说:“这种绘画式样在某种意义上跟古代传统是有距离的,也正是现代人孜孜以求的创新成分所在。”画家关山月也说:“外国人有的,你也有;你有的,外国人却没有。”或许这正是“庾信文章老便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最忠实的反映吧。
其 源
作为一个画家,林之源对山水有着天生的敬畏。我们不知其在资源深山的10年隐居生活是怎么过的,但他自此以后自称“山野村夫”,每天都以一个学者的眼光来看山水,感受山的稳健,领悟水的灵性,他把自己当成和山水一样的大自然的一分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冷香书屋记》里有这样一段话;“ 至于庭院之內,隙地遍植翠竹,每当风欺寒玉,时间响作环佩,又有篱落业菊,窗外孤松,可寄傲东轩,悠然忘言,境幽室雅如此,故时来高朋,常聚良友,或放歌纵酒,频呼冷香旧酿,或汲泉烹茗,印证陆羽茶经,文坛辞宗、点评风骨神思,画界方家,往往笔超画论,书屋富藏,可信手取读,其乐又无穷也。”这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日复一日与人、与物、与大自然的对话中,先生读懂了山,融入了水,进而把自己融入山水之中,最终真正感悟到山水的性情,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在隐居山林的10年读书论理中,林之源对中国经、史、子、集作了选读,对《昭明文选》、《古文观之》作了学习的批注。读书的得法,做人的感悟,使其书画作品更加充盈着真实的可爱,山水作品更加形神兼备,令人神往。他认为,“小桥流水人家”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现代人们向往的“桃花源”。
“信步踏青山,白云横翠岭,听泉归去迟,霞落数峰冷。”“双桨摇来朝露白,一杆钓起夕阳红。”不难看出,林之源这位“山野村夫”不仅让诗意的生活为自己的山水画作注入了清新质朴的创作源泉,而且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用神奇的线条勾勒的山水画。正是这一幅幅绝美的书画作品,使他成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的书画研究员,同时从“山野村夫”一跃成为“宫廷画家”。(贺波)